2024年2月1日好不好 今天日子好吗
每年新春都是放假的好时机,不少人会趁着这几天摆酒席举办婚事,可以邀请到更多的客人,以便增加热闹的喜气,但是仪式的筹备不是那么简单的,要对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做到三合或者六合才是比较吉利的,确保整个流程顺利进行。
2024年2月1日结婚好不好?
并不适合当日成婚,建议再择吉日。
【公历】2024年2月1日,星期四
【农历】二零二三年 腊月廿二
【冲煞】冲(己丑)牛西
【宜】 祭祀 破屋 坏垣 解除 馀事勿取
【忌】开市 动土 破土
【彭祖百忌】乙不栽植千株不长 未不服药毒气入肠
【星宿】井宿(井木犴)
【吉神宜趋】天德合 月德合 四相 普护
【六曜】先负
【十二天神】玄武(凶)
【福神】巽(东南)
【财神】艮(东北)
【日禄】卯命互禄
【九星】五黄土 中(中宫) 玉衡 玄空[廉贞 凶] 奇门[天禽 大吉 阳] 太乙[天符 凶神]
【月相】下弦
【分饼】三人分饼
【治水】一龙治水
【阳贵神】坤(西南)
结婚送日子书写样本
1.首先要将长方形红纸折成八行(往同一方向对折三次),这就是结婚送日子要使用到的纸。
2.为了避免写错提前写下草稿避免出现错误。第一,男方父母的称呼都是用“姻弟”来写无关年龄;第二,每行的字数都要是双的,整篇下来行数要是双的,整篇字数加起来也要是双数;第三,要用毛笔或者钢笔用竖行的格式书写,用从右往左的方式写,字迹要清晰端正,不可修改要不可有错别字。
3. 书写格式:
第一行写双喜字(囍);
第二行写眷姻弟某某偕室某氏 端肃之子于归,鹊桥代嫁;
第三行写两姓联姻,百年好合;
第四行写谨选,某年某月为令媛于归之佳期;
第五行写敬呈,尊亲某府某某钧台某氏妆台,惠鉴;
第六行写相亲相爱,宜室宜家;
第七行写某年某月某日,原名载拜;
第八行写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女士婚戒应该戴哪只手
依照风俗佩戴
因为不同国家的风俗不同,戴的手也会不一样。有国际通用佩戴方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国家习俗来佩戴。通常国际上通用的婚戒佩戴是选择左手的无名指,左手无名指有爱情血脉,婚戒戴在这里最适合表达内心的情感。当然在其它国家也有不同的佩戴,有的国家会将婚戒戴在右手,比如国内女士婚戒的佩戴是选择右手无名指,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佩戴习俗。很多西方人认为,戒指应该戴在左手,因为左手能带来更多的好运,而且相比较右手而言,左手距离心脏的位置更近,更能代表一份走心的感情。因此,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戴法是将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来表达已婚或订婚。
区分男士佩戴
在国内女士佩戴婚戒和男士婚戒佩戴多有区别,女士右手无名指表示结婚,而男士是左手无名指佩戴婚戒,这就是男左女右传统的体现。而在国际上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我们都选择左手无名指佩戴婚戒。而女士具体是选择国际佩戴还是国内佩戴应该根据婚礼形式来,传统婚礼自然选择男左女右好,而西式浪漫婚礼还是国际方式佩戴更流行。
根据生活习惯佩戴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和家务的需要,大多数人的都比较习惯于使用右手,而将戒指戴在右手经常会不方便,甚至造成脱落,所以从生活习惯来看,更多人喜欢把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
按不同手指寓意佩戴
其实可以左右手的手指都是可以佩戴戒指,只是不同的佩戴位置所表达的含义有别罢了,通常按照我国的习惯,左手婚姻右手恋爱,右手食指:单身贵族,等待爱情。右手中指:名花有主,右手无名指:热恋中,右手小指:不谈恋爱。而左手食指:未婚,左手中指:订婚,左手小指:不婚族。至于大拇指佩戴戒指代表权势,也是成功自信的一种体现。其实对于女士婚戒的佩戴也不是特别的严格,不管是选择国际佩戴方式还是国内男左女右的佩戴方式都是正确的,具体选择哪个只要我们提前沟通好就可以了,如果对习俗格外的讲究那就依据本地的习俗来佩戴,其他情况下选用通用方式即可的。
嫁娶择吉日的正确方法
旧时以星象来推算吉凶祸福,谓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个星宿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时,称为“黄道吉日”。
所谓的黄道,中国古人认为太阳绕地球运转,黄道就是想象中的太阳绕地球运转的的轨道。《汉书·天文志》记载:“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黄道天空中共分布着十二个亮度最高的星座,它们是青龙、白虎、明堂、天刑、朱雀、金匮、天德、玉堂、天牢、玄武、司命、勾陈等。
古人认为,吉日的选择并不是不顾年、月、时的吉凶,而要相互观览,综合选择。选择术将白虎、天刑、朱雀、天牢、玄武、勾陈等六辰为凶神,认为犯之不吉,将有大祸;将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称为六黄道,所谓黄道吉日就是这六神所在的日子。
这六神所值日的那一天就叫黄道吉日,百事吉利,不避凶忌,万事如意。如元无名氏《连环计》第4折:“今日是皇道吉日,满朝众公卿都在银台门,敦请太师入朝授禅。”此说虽有迷信之嫌,但它寄托了中国古人趣吉避凶的良好愿望。黄道有时还专指天子所经行的道路。如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7:“高庙驻跸临安,艰难中,每出犹辅沙藉路,谓之黄道。以三卫兵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