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清明踏青的记载 古代踏青都是怎么样的
古代关于清明踏青的记载
春秋时期的郑国人,就多有踏青者。《诗经·溱洧》中有一段男女之间踏青戏水的欢乐场面: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 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 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正是溱洧风光好,河水哗哗泛春潮的大好时节!一群群青年男女,手拿芬芳香兰草,沿河游玩。诗篇还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一对恋人的谈话。妹妹说:“到那边去看看?”哥哥说:“我已经去看过了。”妹妹说:“咱们再去看看嘛。洧河那一边,地方真大乐陶陶!”于是乎,阿哥阿妹在一道,亲亲热热相调笑,送一束芍药把情意表!由此可以想见,春秋时期郑国人的春游之俗,是何等的热闹繁盛!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先生和他的弟子曾晳,也是春秋时期的踏青爱好者,且喜欢与朋友弟子结伴同行。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几个弟子各言其志。曾晳说自己的志向就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此深表赞同。暮春时节,与朋友相邀,同到野外欣赏无边光景一时新,用沂河水洗洗脸,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儿回家转,确实是极惬意的事情啊。
汉代的人们,仍然有春游的做法。其场面之繁华,其士女之杂集,其于春游之爱深,与柳永描绘的宋代盛况并无二致。张衡的《南都赋》描写尤详:
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帷连网,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骆驿缤纷……于是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夕暮言归,其乐难忘。
古代踏青都是怎么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踏青依然盛行,这从北周庾信的《春赋》中可见一斑:正是“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的季节,男男女女纷纷走出户外,“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出丽华之金屋,下飞燕之兰宫……影来池里,花落衫中”。品美酒,享佳肴,所谓“石榴聊泛,蒲桃䣮醅。芙蓉玉碗,莲子金杯。新芽竹笋,细核杨梅”。又有丝竹歌舞、走马步射之乐。到了三月三日,人们又来到树下河边祓禊游玩。“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人人都知道,池水照出的人影比镜中的美啊,屋里的衣香哪比得上田野的花香?所以“任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这些耽于春游的人们,不到天晚不到喝个酩酊大醉是断然不肯回家的。
大唐是个盛行娱乐的时代,唐人更不会辜负大好春光。所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所以“著处繁华矜是日(指清明),长沙千人万人出”。唐代以降,历宋元明清,国人对于踏青的热爱并未稍减,直到今天,冰雪的融化,迎春花的绽开,小草的泛绿吐芽,都让不少人为之心动,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去寻找更多春的消息。及至桃红柳绿,牡丹盛开,游春踏青的人就更加络绎不绝起来。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春天是一个季节,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而且不同的时间段春的浓淡不同,景致不同,更何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所以各地踏青的时间便也不那么统一,在一地也并非只有短短的几天可以去踏青。但这并不意味着踏青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至少从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自魏晋至唐朝,上巳日(农历三月三日)踏青是更为普遍的习俗。这一天,在西晋时期的洛阳:
王公以下,莫不方轨连轸,并南浮桥边禊,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
在南朝梁的建康:
都人野老,云集雾会,结轸方衢,飞轩照日。
唐朝的三月三是个盛大的节日:
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
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
日光去此远,翠幕张如雾。
何事欢娱中,易觉春城暮。
物情重此节,不是爱芳树。
明日花更多,何人肯光顾。
刘驾的这首《上巳日》给人只有在上巳节人们才会出来寻花探春的印象,显然夸大了上巳节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但结合“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辰”(崔颢《上巳》)、“佳人祓禊赏韶年,倾国倾城并可怜。拾翠总来芳树下,踏青争近绿潭边。公子王孙恣游玩,沙场水曲情无厌……绿水残霞催席散,画楼初月待人归”(万齐融《三日绿潭篇》)等描写,刘驾《上巳日》又多有可信之处。唐代人确实格外看重三月初三的春游。但也正是在唐代,寒食节盛行,清明节兴起,踏青也开始比较集中于这两个节日期间进行。类似“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元稹《寒食日》)、“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邵谒《长安寒食》)、“轩车竞出红尘合,冠盖争回白日斜”(胡曾《寒食都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李正封《洛阳清明日雨霁》)、“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郑准《江南清明》)等诗句,都说明了这一事实。
结语:以上是四象星座网小编整理的“古代关于清明踏青的记载,古代踏青都是怎么样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