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传统节日中,大自然经历了时间的新旧更替,人类在合家团聚的活动中加强了家庭的联系,老百姓在开放的村落与社区活动中增进了情感。那么,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节?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四象星座网小编的介绍吧。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关于二月二这个节日的记载,白居易的《二月二日》诗中说:“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唐朝人把二月初二当作一个特殊的日子—“迎富贵”的日子,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此外,当时民间还流行着互赠刀尺、百谷、瓜果种籽和迎富贵果子的习俗。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会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元代则称这天为踏青节,人们到郊外春游。所以至今南方还称其为“踏青节”、“挑菜节”。该节还有“中和节”、“迎富日”等称谓。不过唐宋时期,二月二还仅仅是一个与踏青、赏春、游玩、尝鲜相连的节日,未曾与龙有什么关联。
那么,二月二又是如何与“龙抬头”的说法联系在一起的呢?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很多,来源于不同的传说。有的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
还有传说解释二月二龙抬头是来自龙母对龙女的思念。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想,要是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那该有多好啊!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粒仙丹,不久,龙母就怀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对龙宫的生活厌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幸福。龙母知道女儿的心,她劝公主说:“孩子,龙宫里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呢?”龙女说:“龙子龙孙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乐趣的生活。”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就悄悄地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带了一个锦囊。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见大地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垂着头,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远处,一个青年正在田里吃力地劳动。公主走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你种地会有收获吗?”农夫苦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养活呢!”龙女很同情他,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绿色。农夫一看赶忙向她行了个礼,说:“仙姑,这儿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穷困的百姓。”龙女非常感动,她想,他真是个好人,一心想着别人,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她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地降了下来。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了红云,说:“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好合。”小伙子听了,甜滋滋地把姑娘领回家。再说公主离宫出走的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天天想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二月二与龙的结合既包含了中国古代对龙神的崇拜,也表现了古人对星辰运行和农业节气的认识。
中国一直有将龙与雨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认识。农历二月,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有可能降雨的时期,于是人们祈求传说中的龙王行云布雨以保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谚中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也正道出了这种祈盼,民谚背后,包含着华夏农耕民族对于幸福的向往。伴随着惊蛰雷的响过,蛰伏在巢穴中的昆虫纷纷醒来,伺机而动,作为统管天下鳞虫的百虫之王,龙也被春雷惊醒,行动起来,既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又要震慑百虫,使之不敢胡作非为,糟蹋粮食,以保一年丰收。
此外,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根据星座判断季节,把天空中黄道附近可见的星星分为二十八组,取名“二十八宿”,并按逆时针方向分为东、西、南、北四方,每方七宿。这其中,东方的角、亢、氐、房、尾、箕等七星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古称“东官苍龙”或“东官青龙”。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只有到了冬尽春来、和风送暖之际,“苍龙”中的“角宿”才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再次出现。这时,人们就知道春季又到来了,而且因为此时整条苍龙只有龙角露头,整个龙身还隐没不见,故称龙抬头。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已经是明确的“龙抬头”日了,被称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逐渐演变成以除虫害和祈丰收为主的节日。关于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的记载也日渐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