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盘点,除了祭祖剩下的全在这了
原标题:清明节习俗盘点,除了祭祖剩下的全在这了
众所周知,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祖缅怀先祖的形式,不仅弘扬了孝道亲情,还唤醒了同族人的共同记忆,有力地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归宿感。
清明节的发展史,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清明这天,人们除了举行传统的祭祀活动外,还有些习俗不被人们所熟知。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清明节除了祭祖还有哪些习俗活动?
荡秋千: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时期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曾这样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蝶恋花·春景》中这样描述“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可见古人对荡秋千的习俗还是比较重视的。
荡秋千的历史也比较悠久,人们最早称之为千秋,为了避皇家的忌讳,便改名为秋千。古代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两端再拴上彩带即成。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后宫《甄嬛传》中莞贵人在僻静小园内所荡秋千,便是绳索加踏板的这种。荡秋千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还有助于增进人们的健康,培养孩子们勇敢的精神,至今仍为小孩子们所喜爱。
踏青: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踏青的习俗,踏青也称春日郊游,俗称“踏春”。通常指初春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时令性民俗活动,在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农耕时期的迎春习俗。《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万物复苏的时节,在野外迎春郊游便成了一种礼制。
清明四月,春回大地,大自然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野外郊游的好时机。中国人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可见清明踏春早已成为习俗,到了宋代踏春之风更为盛行。
蹴鞠:蹴鞠是一种球类运动,就是用脚去踢球,是北方人比较喜欢的一种球类游戏。据传蹴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是用来训练古代的武士,久而久之便流传至民间,成为清明时节的一种活动习俗。
植树:清明前后,雨水丰富,土壤肥沃,这个时节种植树苗,不仅成活率高,而且生长的比较快,因此古人有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关于清明节植树,据说和清明插柳、戴柳的风俗有关。关于插柳戴柳的习俗,民间有多种传说,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关于介子推的故事。据说晋文公率文武大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临时前依靠的柳树死而复活,于是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尤其是小孩子们,提起放风筝,更是喜不自胜。清明时节,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风筝,夜晚也会放风筝,而且夜晚的风筝上通常会挂串彩色的小灯笼,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在也空中一闪一闪甚为壮观。有些人把风筝放到蓝天后,便会剪短风筝的线,凭清风的力量把风筝送上天,据说这样可以消灾祛病,给自己带来好的运气。
除了以上常见的习俗外,清明节期间,人们还还会通过拔河、射柳、斗鸡等传统习俗,来丰富清明节的活动,活跃节日期间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