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瓦盆摔得越碎越好?探寻民间传统葬俗摔瓦盆
原标题:为什么说瓦盆摔得越碎越好?探寻民间传统葬俗摔瓦盆
摔瓦盆也叫“摔老盆”、“摔丧盆子”,是中国传统葬礼中重要的丧葬仪式。摔盆仪式多在出殡前举行,等出殡吉时一到,管事人会高声喊“起灵”,立在门口的孝子听到消息后,会把盆子举至头顶,然后狠狠地摔在准备好的石头或砖头上。摔完丧盆子,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开始前行,送逝者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那么葬礼上摔盆时,为什么说摔得越碎越好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谈一下,传统葬礼中的摔丧盆子。
【摔丧盆子的来历】
在谈及摔丧盆子的原因和讲究前,我们先看一下摔丧盆子的来历。相传有一个读书人,叫张和,娶妻生一个男孩,孩子刚满月,其妻就病死了。不久张和又续娶了一个媳妇,这个媳妇很贤惠,把孩子照料的比亲生的还好。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孩子长到三岁时,张和因病身亡,撇下孤儿寡母,日子越过越苦,娘家人劝其改嫁,不要再活受罪了,可是为了这苦命的孩子,谁劝说她也不改嫁,娘俩相依为命过着苦日子,认为孩子长大就好了。
尽管两人的日子过得比较紧,可做母亲的一点也不为难孩子,从不让孩子缺吃少穿,还专门买个泥盆放在床头的柜子上,备些瓜果梨枣在里边,让孩子拿取方便。等孩子慢慢长大了,就送去上学,孩子很聪明,十几岁就中了秀才,不久又中了举人。
这一年本应该进京去赶考,不巧的是母亲重病卧床不起,他抛弃考场,白天黑夜守在母亲床前,请医生、煎汤药,困了就在娘的脚头趴一下,合一合眼,结果不到一个月,母亲就病死了。
母亲去世后,他哭得死去活来,不吃不喝,看到柜子上的空泥盆,更是伤心欲绝、号啕大哭。邻居们好心劝其把盆子摔了,以便能够放得下,可是他不愿意。就在母亲出丧那一天,他跪在娘的棺材前头顶着盆子大哭,三哭两哭就哭晕过去了,泥盆子“啪”地一声摔碎了。
从此以后,只要父母亲死了,儿子们到发丧那天,跪在棺材前用头顶着泥盆,最后摔碎以表孝心。
【摔丧盆子的原因】
有了对摔丧盆子来历的了解,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摔丧盆子的原因。民间摔丧盆子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跟孟婆有关:据传死者去世后,其亡魂就会走到黄泉路上,黄泉路上奈何桥畔有一个孟婆,孟婆给每位死去的亡魂喝一碗孟婆汤,死者就可以忘记尘世间的一切,包括活着的亲人。亲人不愿意死者把自己忘记,便在丧盆子底挖许多小孔,以便漏掉部分孟婆汤,让死者记住在世的亲人。
二是逝者阴间用的碗:传说孝子摔的瓦盆就是死者在阴间用的碗,因为黄泉路上要走很长时间,亡魂在路上饿了可以用随身携带的碗来吃饭,以便顺利到达黄泉路,不至于在路上忍饥挨饿(这是子孙不愿看到的)。
三是财产继承关系:按照民间习俗,老人去世后,谁为死者摔盆子,谁就可以继承老人的遗产。通常情况下,摔丧盆子必须是死者的长子摔,如果家中无长子或长子不在(先逝),应由长孙来替代。如果无长子、长孙则有次子摔盆子(依次类推)。如果死者无儿子,可以找侄子、或女婿摔盆子,有些地方是外甥摔丧盆子,各地习俗不同,这里不一一论述。
【摔丧盆子的讲究】
既然是“摔瓦盆”,自然是摔得越碎越好,越碎就越代表逝者阳间的亲人越平安,逝者在阴间越顺利,还有就是丧盆子摔得越碎越便于逝者携带到阴间,这也是一种说法。
如果丧盆子第一次没有摔碎,也不能摔第二次,应有抬棺者将其踩碎。通常情况下,在摔丧盆子前,会在地上放一石头或砖头,以便丧盆子摔得更碎。
摔盆的时候也有讲究的,如果逝者是母亲,那么摔盆的时候长子就必须使用右手摔,如果逝者是父亲,就得使用左手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