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星座

八字算命

 首页 > 八字算命 > 正文

春节的来历和历史演变介绍

 2022-08-15 10:00:54 编辑:sara

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节的来历和历史演变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来历和历史演变介绍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 ,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 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 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团圆夜,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 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 仪 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十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 中还 有 给 儿 童 压 岁 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春节------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演变介绍

时间演变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时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黄赤交角其附近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了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斗柄回寅”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新岁开启。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

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

上古时代:岁纪摄提,即干支纪元法。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斗指寅为春正(正月),“建正”之月为寅月,立春为岁首。(星辰历)

夏商周: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在冬十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为岁首。(注:武则天登基时间为690年九月初九,当年,竟然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690年的2月15日、690年的12月6日。)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名称变革

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节日名称,古代是没有的(古时一般称为过年、年节),是民国政府创造的。“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内容发展

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干支历法及岁时的雏形。据《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地支曰: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顿、赤奋若。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在上古观象授时的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有些节气也就是节日,诸节日当中,岁首节日尤为重要。

在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时历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古人相当重视春回大地、万物更生的立春岁首,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传承着在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富了。

魏晋时,出现了除夕守岁习俗的文字记载。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代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明代,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清代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礼仪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礼节全部废除,改成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春节五种吉祥物

春节期间,各种祭祀、社交、礼仪形式繁多,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吉祥和祝福,而爆竹、春联、年画、压岁钱、灯笼等五种吉祥物颇具代表性。

1、爆竹,又称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丞相王安石一首《元日》诗描绘了一幅爆竹声中春满人间的美丽画卷。

爆竹是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最初古人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妖魔鬼怪,祈求平安,如今已成为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之说,即在新的一年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愉快,是辞旧迎新的标志,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2、春联,又称对联,因为在春节时张贴,故叫“春联”。春节期间,人们通常会把精心挑选的大红春联贴在门上,并配以“福”字。

春联源于“桃符”、“春贴”。贴春联这一习俗从宋代开始流行,真正普及于明代。据清人陈尚古在《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在过年前下令,每户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对联更是风行,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春条、斗方等。贴春联不只是为了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它象征着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春联的内容多是家庭团圆、富贵有余、五谷丰登、辞旧迎新等,表达喜庆吉祥,也是用吉言教育后人。

3、年画。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称之为“门画”、“门神画”。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道:“正月一日,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的单调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如《福禄寿三星图》、《五谷丰登》、《迎春接福》等精典彩色年画。在诸多年画中往往都少不了鱼、鸡、娃娃,因为鱼意味着钱粮有余,鸡表示吉祥,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了挂历,至今家家仍不可或缺。

4、压岁钱。春节期间,晚辈要给长辈跪地叩头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压岁钱的风俗在我国民间流传很久,有的地方叫“压腰钱”、“压魂钱”、“派红包”。据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逢凶化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兴奋的孩子们用压岁钱忙着买鞭炮、玩具、糖果等节日用品。可以说压岁钱习俗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健康快乐。

5、灯笼。春节期间挂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圆满与富贵。

甲骨文中的“东”字就是对灯笼形象的描绘。汉明帝建武中元二年称帝之后,敕令全国每年正月十五燃灯,从而形成后世过节张灯的习俗。过年挂灯笼这一传统,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不管是在中国本土还是在海外,只要是在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春节期间都会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灯笼俨然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

加载全文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
戊土生于亥月的喜忌分析戊土生于亥月的喜忌分析
喜忌戊土11月21日
戊土生于春月五行相生相克解析戊土生于春月五行相生相克解析
相生相克11月21日
戊土生于戌月是什么格局戊土生于戌月是什么格局
戊土格局11月21日
为什么印星是最贵的贵人?不同十神的“贵人”对应的特征为什么印星是最贵的贵人?不同十神的“贵人”对应的特征
贵人十神印星11月21日
八字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八字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影响八字11月21日
走正财正官大运命理分析走正财正官大运命理分析
命理分析正财11月21日
戊土在亥月命理影响戊土在亥月命理影响
命理亥月11月21日
男子走比肩大运 男命走比肩运是要离婚吗男子走比肩大运 男命走比肩运是要离婚吗
离婚大运男命11月21日
己土生于亥月的命理特点己土生于亥月的命理特点
命理己土亥月11月21日
己土生于戌月到底身强还是身弱己土生于戌月到底身强还是身弱
己土身弱身强11月21日
癸水生于未月大运走势癸水生于未月大运走势
大运癸水11月21日
戊土生于戌月的喜用神戊土生于戌月的喜用神
喜用用神喜用神11月21日
己土生于戌月是旺还是弱 己土生于戌月什么格局己土生于戌月是旺还是弱 己土生于戌月什么格局
格局己土11月21日
丁火生于五月的基本分析丁火生于五月的基本分析
丁火五月11月21日
正月龙与腊月兔谁厉害正月龙与腊月兔谁厉害
月兔腊月正月11月21日
男不生正月女不生腊月有什么说法嘛男不生正月女不生腊月有什么说法嘛
正月有什么说法11月21日
辛金日元壬辰时对应十二月命理辛金日元壬辰时对应十二月命理
辰时命理二月11月21日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迷信吗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有依据吗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迷信吗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有依据吗
眼跳左眼跳11月20日
2012年8月31日出生的人八字命盘五行缺什么?2012年8月31日出生的人八字命盘五行缺什么?
八字命盘五行11月20日
腊月初一的生日有什么讲究腊月初一的生日有什么讲究
初一生日腊月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