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两短”原来最初是指捆棺材 钉棺材时有个钉一定不能钉死
原标题:“三长两短”原来最初是指捆棺材,钉棺材时有个钉,一定不能钉死
楚幽王墓出土的文物
“三长两短”这句成语平时常停留在口中,是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甚至死亡。因为国人忌讳这些,一般都用三长两短代替,但是在古代,三长两短的最初意思是指捆绑棺材。
棺材为什么用捆绑呢?其实在2000年前,都是用皮条把棺材底和盖捆在一起。横向捆三道,纵向捆两道。横向的木板较长,纵向的木板较短,“三长两短”由此而来。因为棺木是装尸体用的,“三长两短”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灾祸、死亡等不吉利的意思产生了关联。后来人们用钉子钉棺木,捆棺材的皮条也随之消失。但这个词语却流传了下来。
楚幽王墓出土文物
这里面还有个故事。楚幽王是战国时期楚国国君,1923年,安徽淮南一位农民在耕作中,偶然发现了一件青铜器具,由此揭开了楚幽王墓的神秘面纱。上世纪三十年代楚幽王墓先后两次被盗,但都未见到棺椁。可见随葬品数量之多。
楚幽王墓
后来国民党一个战区副司令干脆派出3个运输连去盗,终于挖出了棺椁。据亲历者回忆:大致挖约10米多深时,见到木棺,棺长约3米,宽、高约为1米,呈朱红色,光泽鲜艳如新。棺盖与四壁均饰以龙形浮雕。
楚幽王墓
盗墓兵手拿铁棍撬杠撬棺盖,刚一用劲,“轰隆”一声,阴沉木制成的重重的棺盖,就翻落在地上。指挥撬棺的头目吓得“妈呀”一声,差点坐倒在了地上。这口棺材,竟然没有钉棺材钉。原来,2000多年前古人还没有钉棺材的习俗,都是三长两短。
棺材钉
钉棺材是从清代开始流行起来的,棺材钉又叫“子孙钉”,钉子的数量为七根,钉钉子时,亲属一齐提醒死者,并高喊 “躲钉”,然后向棺材的盖上撒五色粮,据说这样能使子孙兴旺发达。
据说,钉子的用法和位置颇有讲究,且第四颗棺材钉不能都钉进去,这样会钉住死者的灵魂,使他无法超生,通常讲3天还魂,1月散魄,所以只钉一半。
古代棺材钉
也有特别的,唐代播州(今遵义)第十四世土司杨价和妻子的棺椁,上面使用的抓钉,都是用黄金制作。这样奢华的古墓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