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龙杠、摔老盆、点汤壶、拉富贵,感受帝都老洛阳的出殡现场
原标题:抬龙杠、摔老盆、点汤壶、拉富贵,感受帝都老洛阳的出殡现场
从西周到唐宋,洛阳民间出殡时,多用牛车拉灵柩至墓地。近代则忌用车拉灵柩,出殡时多由人抬灵柩到墓地。民国时期,洛阳城区居民家里死了人,一般会租用一副龙头凤尾杠(俗称“龙杠”),将灵柩抬往市郊祖坟地埋葬。
龙头凤尾杠是抬送灵柩的专用工具,用坚实硬质木材做成。全杠分杠身、杠架、抬杠、奠棍四部分组成,全杠通体漆大红漆。杠分十六抬、三十二抬、六十四抬三种,抬杠时灵柩前后人数相等。
抬杠所需的劳力,由杠班临时组织,丧家给抬杠者的待遇,由双方协商解决,或付租金、或设招待宴、或赠送毛巾、鞋带以表谢意。民间习俗认为“见丧不利、逢凶化吉”,故丧家一般都要送抬杠者白粗布一方,名曰“吉利”作为破解之法。
比较讲究的人家还会租用棺罩,把棺材罩住。棺罩多由锦、缎等上等原料制成,上有提花、贴花、刺绣、锦绣等各式各样的装饰图案。
出殡时,孝子许另加祭服,即所谓的“披麻戴孝”。祭服用麻布截成,形如夹克(旧称坎肩),不缭边、不钉扣、不缀带,只是披在肩上,并用麻批束之腰间,名曰“斩衣”。亲生子所披“斩衣”,必须事先染成大红色。所谓“戴孝”就是男女孝眷头缠白孝条,俗称“孝头带”。所用斩衣、祭帽、哀杖,在礼成后,一律集存灵柩下。待下葬时,连同大殓时存于棺下的“迎身草”、“掮尸扇”等,一并送至街心烧掉,有清扫消毒之意。
出殡前,孝子要到祖先堂前行辞祖礼,辞祖词是:“茫茫宇宙, 存亡既定,元孙逝世,尚未入茔;定要有期,不得擅行,谨具菲仪,上告祖宗。”礼毕,全体男女孝眷穿齐孝衫、祭,手执哭丧棒,怀揣富贵馍,齐集灵前行内遣礼。然后长子抱魂牌,长孙举引魂幡,其他男眷提食品罐,长媳顶“老盆”,各执事人抬棺木,由乐队引导,向大门发引。
出大门后要鸣放鞭炮,并设香案摆供品祭奠路神,为亡灵祈福祛凶,望求阴路顺利。然后,出殡队伍就可以上路了。出殡队伍由本族一男性长者在前,死者的外甥在后,沿途撒发纸线,称“买路线”。后跟捧纸扎者、响器班,接着是男孝子,灵柩在其后。灵柩前拴一丈余的白布,由扛幡孝子用肩背拉之称之为“拉灵”。灵柩之后为女孝眷及亲友中送殡者,再后是送殡车、载物车。伊川一带出殡队伍以喜乐为前导,掂香纸篮的领路,香纸篮内有纸钱,边走边撒。香纸篮内放有一只公鸡名曰“叫魂鸡”,一边走一边用桑树枝或石榴树枝条打鸡,此为避妖邪,有“六精斩尽魂魄散,金鸡鸣处神鬼惊"之说。
送殡途中,如遇到有人路祭的,孝子均要跪谢,并告明在回灵或“复三”时设宴酬谢。如遇道路难行之处时,孝子要对抬龙杠者致谢或另加犒赏,洛阳民间一般多由女婿掏钱。如果路人碰见有人出殡,则必须过去帮助抬棺,哪怕只抬几步,也须表示一下,显示乡里亲情。
民国时期至建国后的洛阳农村,灵柩入茔后,停于已挖好的墓穴旁,由亡者的长媳、生女、孙女、亲姐等女眷下道入圹,作洒扫除尘状,并将圹中土带数捧回家,叫“扫堂”,意取魂飞西天,殿卧净土。然后众人齐抬灵柩,以绳系棺,下人墓中。先首后尾,推棺入圹。经阴阳先生分金正位后,由女婿亲拭棺盖,铺上铭旌,剁下末梢,象征后继有人,并将镇墓物、食品罐放置在棺边,棺尾放写有亡人姓名及生卒年月日的青色新砖新瓦。随后以砖砌门封圹,焚香薰墓以圆气。
墓室封严圆气之后,孝男要亲自执锨填墓道,撂土三锨之后,跪请封墓人一起填土。单棺者封丘为椭圆形,双棺者封丘为正圆形,不能弄错。封丘拢妥,由孝眷手提“点汤壶"(水壶盛满水,撒入白面一把,即点汤壶)沿墓周边哭边洒,叫“点汤”",必须正转三圈倒转三圈,意在画圈为界,纸质孝帽及所有纸扎焚于坟前。在孟津一带,下葬完毕后,女孝眷们用富贵馍投打引魂幡,直到打倒为止,谓之谁打倒谁有福气,能使子孙昌盛。偃师一带有将绳索挽成一团拖在地上拉回的习俗,称为“拉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