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色与命运—如何通过气色识人?
一、气色反映内在精神
识人要以气为主,内在之气就是人的精神,外在之气就是人的气色,观察一个人的“气”既要看精神又要看气色。
曾国藩通常对有善气、静气、轻气、书卷气、士子气、清刚之气、刚硬之气、倔强之气的人有好感,而对有俗气、浊气、浮华气、庸暗之气的人不予重用。他所说的气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一个人从内到外给别人的感觉。
人生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因为生理和心理的不同会表现出不一样的气色。就像一棵树,刚长的时候,娇嫩稚气,在生长的过程中,生机蓬勃,颜色鲜绿,到达枝繁叶茂的时候,整棵树都色泽丰艳,而到了后期,色泽会逐渐变得素朴。因此不要犯机械的错误,认为一个人的气色是一成不变的。幼年时稚气色淡,青年时气勃色明,中年时气盛色艳,老年时气实色素。
同时人的气色也随季节、气候等而变化,“春青、夏红、秋黄、冬白”就是人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气色。
二、修养一身浩然之气
曾国藩注重培养人的耿直浩然之气,认为一个人想成大器一定要有“豁达光明之胸”,如果只是“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人生不会精彩,也干不成大事。那么如何获得成大器的胸怀呢?曾国藩提到了养浩然之气。在给胡林翼的书信中,曾国藩谈到自己很欣赏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说和庄子的“逍遥说”。
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通常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人体也是由气生成的,而气有善恶好坏之分,人的志气就是体内气的一种表现。一个人气的好坏在人际交往中通过态度就能够辨别出来,一个有修养的人定是一个养护自己心气的人,通过不断的修养,这种气可以变得很浩大,充斥天地。这不是做一两件善事就可以达到的境界。
孟子养生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注重养气,这种气是一种气节、品格。有了“浩然之气”就不会苟且偷生,可以坚守自己的气节,是一种不可摧毁、无私无畏的精神。
三、气其实是有颜色的
古时相面者认为气色平和是富贵的象征。而气色凶恶、容貌不端正是贫贱的面相。观看人的气色可以知道情绪的好坏,并且能够预知人的命运。
三国时期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就有一个门客会观色识人,牛辅每次都会让他看一看前来拜见的人是不是有“反气”,会不会对他造成危害。
《麻衣神相》中有观色识人的描述:身三停及面部三停都生得丰满,相貌端正,精神安静,气色和平,是得到富贵的基础,如果相貌生得有缺陷,欹斜不正,色泽昏暗,气色相貌丑恶的就属于贫贱相貌。
古时把人的气色分为黄、红、紫、青、赤、白、黑七种,前三种气色伴有光泽,是祥瑞的征兆,后四种气色混暗污浊,是灾凶的征兆。七种气色不是恒定不变的。
看一个人的气色好坏最好是在他刚起还没有吃早饭的时候,这时人神清气静,没有与人或事物打交道,心态自然,气色真实。观看气色主要看面部,同时也要综合人的各个部位。
四、相辅相成的气与色
1.气要旺
人的气色很重要。中医可以通过气色看病,面相师可以通过气色预测人的贵贱。好的面相 气一定要旺盛,不能给人一种虚浮无力的感觉,色要呈黄和紫色。如果气旺又足,并且在印堂、准头、命门、须眉上有黄与紫色的光,那么此人一定身心健康。气色黑却不昏暗也可是健康的身体。
此外,气足神旺的人可以让气色趋于平衡,因此在看人气色的同时也要注意人的神态。
《左传》曾记录过晋大夫叔向看人气色灵验的故事。在周天子大会诸侯时,作为主礼官的单成公两眼垂落无神,声音极小,相隔不远也听不见。这是气不足的表现,叔向预测此人即将病逝,而不到一年,单成公果然就死了。
2.气无色不顺,色无气不灵
“气无色不顺,色无气不灵。有色无气为散光,终需不足,有气无色为隐藏,待发方通。宁可有气无色,不可有色无气。”相面要灵验就要既看气又看色。浮(显)、清(明)、微(淡)、散(疏)、泽(润)在相学中代表有气,而沉(隐)、浊(暗)、甚(浓)、抟(滞)、天(枯)则为无气。
看气色首先看人有无滞色,滞色分五种:金滞主贫困,这样的人脸色惨白没有光泽;木滞主灾厄,面色多发青无光泽;水滞主官非,面色发黑,给人感觉灰蒙蒙的;火滞主破败,面色发红焦赤;土滞主疾病,面色发黄如泥土。
此外还要看气色呈现的方位,《相论》认为心属火,心气暴躁,印堂处多呈红色;脾属土,脾不好的人,土星(鼻准)多呈暗黄色;肺属金,肺虚的人,四库(颜面左右上角为天仓,下角为地库,合起来称为四库)发青白色;肾属水,肾气亏虚,两玄壁地库(面颊与耳下)多呈黑色。
由于肾是人身体健康与否的关键,肾的本色是黑色,因此相学认为黑色不管什么时候出现都是凶兆,表示人有祸端或身体不健康。健康的人脸上只会有赤色、青色、黄色和白色,并且在不同的季节这四种颜色有不同的变化,这就是相书中的“客色”即“春季定向三阳(眼的部位)取,夏季还当印堂求,秋季只观年寿(鼻梁)上,冬季地阁(下颏)白光浮”。五、欲知动向先观气色
外部气色能够表现内在精神。智者精神明朗,愚者精神混浊,惑者精神异常,忧愁之人面色惆怅,体病之人面色疲惫,心中不安者神色莽撞,心怀叵测者神色犹疑。
春秋末期,韩、魏两家在智伯带领下伐赵国。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却暗中策动韩、魏背叛智伯。智果发现张孟谈神情傲慢,韩、魏二君神色不安,告诫智伯他们会背叛,可是智伯不信。
张孟谈回来禀告赵襄子说:智果的神态充满对我的怀疑,而智伯却没有,我们必须今晚行动,否则就来不及了。于是当晚他们就袭击了智伯的军队。
可见,人的神情、眼色都能透露出人的想法。
一次,齐桓公和管仲商讨完伐卫之事后回宫,来自卫国的卫姬看见他就为卫君跪拜求情,桓公问她如何得知要讨伐卫国,卫姬说从桓公高迈的步伐和豪强的神情看出了其讨伐别国的意愿,而看见自己神色转变,说明是要伐卫。次日,桓公召见管仲,管仲便从桓公谦让的态度和缓慢的语气看出桓公改变了伐卫的计划。
还有一次,桓公想伐莒的计划未公布就已经全国皆知,原来是一个叫东郭垂的役夫推测出了齐桓公想讨伐莒的意愿。管仲问他是怎么推测出来的,东郭垂便说,通过桓公在台上神色豪迈,推知可能要打仗,桓公所指、所说都与莒国相关,而且莒是唯一还没有归顺齐国的小诸侯,因此推测要讨伐莒国。桓公得知此事便邀东郭垂商讨国事。
卫姬、东郭垂从桓公的神色、肢体语言及背后的意义准确推测出齐国的征伐之事,实在是让人感到神奇。六、平静躁乱下的行为
1.气盛则急躁
刘邵在《人物志》中写道“躁静之决在于气”,是说气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能够看出一个人是急躁还是好静。而通过观“色”识人,刘邵认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感,“色悦者则其情欢,色沮者则其情悲”。躁静取决于心气。急躁之人气盛,好静之人气平。气色不旺一定也有它的原因。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初唐四杰,李敬玄很欣赏四人的才华,于是给裴行俭引荐。
裴行俭精通阴阳历术,能够预测出战胜负,并且很会看气识人。他与四人相见后认为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三人恃才自傲,欠缺稳重,不会有好结果,只有杨炯沉静安稳,能够做到县令长的位子。
当时李敬玄不信,可是后来裴行俭的话都应验了。王勃落水惊吓而死。卢照邻忍受不了疾病,投水而死。骆宾王因徐敬业伐武失败被株连。唯有杨炯做到了盈川令。裴行俭在高宗册封武昭仪(武则天)时曾预测国家将遭受灾难,也很灵验。他推荐的人才在后来都成了大将。
2.考察耐心
曾国藩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来识别有德行、稳重可靠的人才。有一次,曾国藩为了识别门生李鸿章的耐性,故意在李鸿章面前长时间洗脚,年过三十的李鸿章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于是气愤而走。通过此事,曾国藩看出李鸿章仍要磨炼,一时不能给予重用。
现代社会的人大都心气浮躁,对自己的利益得失太过计较,躁动不安。时而得意忘形,时而惊惶恐惧,内心缺乏生趣,心灵难得安宁,变得容易丧失自我,甚至丧失生活的希望。七、不要滥用喜怒之色
1.怒气误事
工作中,领导对下属指责发火是常有的事情。他们往往将自己遇到的不快发泄到员工身上,给工作、团队带来危害。
《史记》关于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有如下记载:当陈胜称王后,以前的朋友常在宫中说他以前的事。有人认为这样损害了大王的威严,于是陈胜一怒之下将老朋友杀了。而后,所有的旧友都离陈胜而去,他再也没有了亲近的朋友。陈胜缺乏宽广的胸怀,不能集聚英才,这也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率蜀军北伐最后一战,司马懿故意不出兵,与诸葛亮长期对垒。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故意羞辱司马懿做事风格像女人,派使者送他女人的饰物。司马懿虽然心中愤怒,却在表面维持平静,接受了诸葛亮的东西,并且对使者也以礼相待。身边的大将愤愤不平,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坚持闭门不战,最终赢得了胜利。
2.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北宋宰相富弼年轻时就很有气量,别人骂他他装作听不见,即使别人告诉他有人在骂他,他也认为是骂别人,不当回事。名臣韩琦也是一个有度量的君子。晚上工作时,他让士兵给他拿着蜡烛,士兵不小心睡着了,烛火烧到他的胡子上,而他只是随手扑灭,继续工作。当他看到士兵被换,怕他被长官训斥,还为他开脱。有一次,一位官吏不小心将韩琦心爱的玉杯打破,在座的客人都很为他担心,可是韩琦只是笑笑,并没有责怪这位官吏。这种宽大的气度使韩琦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曾国藩认为“圆通则显和气”,主张与人交往要和气,只有这样才会被别人接纳,拥有良好的人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