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农村“二次丧葬”的真面目
原标题:揭秘农村“二次丧葬”的真面目
如今,在农村,火葬渐渐深入人心,这是科学文明代替愚昧落后的一大表现。但是,“二次丧葬”却成了殡葬改革中的一大“怪胎”。其基本程序可分成“四部曲”。
停灵,曲之一。自人去世之日起,短则三天,长则五至七天,在亡者正堂屋停灵,亲朋好友一拨又一拨地前来吊孝,送出烧纸、哭声和祭礼(亲戚、辈分不同,祭礼的钱数也不同)之后,男的得到一块白色方布,女的得到一条白色布条。
火化,曲之二。由亲属“押车”,披麻戴孝,到火葬场进行遗体火化。火化完毕,或买一骨灰盒,或带一只纸箱子,或备一个琉璃坛,或用一白布方巾盛放骨灰,由孝子(一般是长子)捧抱而归。
送殡,曲之三。火化归来,将骨灰放入棺材。随着搀扶孝子的长者一声“老少爷们抬‘冢子’咧!”和孝子摔盆的一声巨响,送殡便拉开帷幕。响器班锣鼓开道,礼炮、鞭炮响成一片,挎着盛满纸钱大斗的老人随手抛撒烧纸,送殡的队伍由孝子带领,浩浩荡荡,哭向祖坟。下葬,曲之四。开坑的人们早已集体待命良久,只待棺椁下坑,孝子贤孙们圆过坟后便挥锨铲土。伴着孝子一次次下跪,一声声“多谢老少爷们了”,不久一个“平土台”便填垫而成。至此,坟前烧过头纸钱,“二次丧葬”便圆满结束。
之后,除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外,“一七”、“三七”、“五七”、“七七”(又称“尽七”)、一周年、三周年、五周年、十周年、二十周年也要照例到坟前烧纸拜祭不误。“二次丧葬”较之原来愚昧落后的一次土葬,非但没能移风易俗,反而又加上了昂贵的火化费,早知如此,何必多此一举?笔者见过很多“二次丧葬”的操办者,他们虽然说法不同,但在某些方面倒也能形成“共识”:“不是俺不明白,这世道太古怪,你说‘二次丧葬’是怪胎,俺心里也有‘三大怪’——村里公墓地未辟;集体祠堂还未建;城里虽有骨灰陈列室,可离村太远不方便。”平心而论,“二次丧葬”能全怪当事人吗?能全怪村里吗?能全怪乡里吗?能全怪县里吗?……恐怕兼而有之,又恐怕未必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