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地区民间的丧事民俗
原标题:山东临沂地区民间的丧事民俗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里讲讲山东临沂地区民间的丧事民俗
在当地,人从死到出殡,一般为期三天。过去富裕人家或者非常讲究的人家,长的达到七天,叫出大殡。现在,最多为三天。大部分都是头天故,第二天出殡;还有的是早上故,下午出殡。从死亡到出殡的这段时间,为吊丧过程。儿女披麻戴孝守灵,一般儿子要剃光头,戴斜角白帽,身穿白色衣服,腰间系麻绳。晚辈女性,顶塔头,束麻绳,穿白鞋,来不及做白鞋的,都要在前端的鞋面上,缝上一块白布,以示孝道。出殡前子女都要日夜守候在灵柩旁,对前来奔丧吊丧的亲友磕头相迎,并不断往火盆里添纸焚烧,保持香火不断。每天早中晚三次,故人的晚辈都要到土地庙或村外固定的地方“泼汤”。有的地方也叫“送汤”、“送路”,也有的一天五次或七次。
对于“泼汤”,有许多说法,传统的和基本的说法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使故者在黄泉路上不受饥饿,一路走好,表达了活着的人的孝道和祝愿。“泼汤”之后一个重要的程序是“送盘缠”, 意指送上充足的路费和乘坐的工具,告诫他(她)如何一路走好。这一仪式多数在土地庙前举行,先由专门人员念“路引”,再由故者的儿子举着高粱秸向西南方向指路,口中念道:“爹啊(娘啊),你上西方大路,请你甜处安身,苦处使钱。”或“爹啊(娘啊),请你去西天,三条大路你走中间。甜处安身,苦处使钱。”连喊三遍,众人恸哭送行,并焚烧扎制的纸轿纸马和黄纸及指路秸杆。
吊丧过程中,还有破孝和破大孝的说法,破孝是指只给故人的至亲孝帽和孝带,破大孝指凡是参加吊丧的都给孝帽和孝带。前来吊丧的人,礼数有别,至亲磕头礼拜,好友则用鞠躬的形式,表示哀悼。同时,在吊丧中,还有许多人家请吹鼓手,用各种乐器奏哀歌唱哀曲,非常隆重。现在,一些高寿老人的葬礼,称“喜葬”,不仅奏哀乐,有的还奏起了流行音乐。在临沂城和各县城,对故人的吊唁活动,程序比较简单。非常要好的朋友,专门到医院或者故人家中,向故人告别,看望慰问故者亲属;大多数同志都是到殡仪馆参加故人的遗体告别仪式。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参加吊唁的人大都封礼钱,故人家中一一登记。在农村,至亲挚友封礼钱,一般的邻居和朋友送黄纸。在城市,参加遗体告别,除了封礼钱,至亲挚友和单位还送花圈。
临沂丧葬礼仪:入殓
入殓就是把故者遗体装入棺材。故者停在灵床子上的时间有长有短,一般是病人咽气之后就可以入棺。有的地方,如果故者是女性,还要等其娘家人来看视之后再入棺。如果棺材早已准备好,咽气后随即入棺。有的事先没有准备,随打好棺材随入棺。入棺前,许多地方一般是儿媳妇用新笤帚扫棺,边扫边念叨一些做神仙、发大财、平安之类的祝语。扫棺之后,在棺中铺上褥子,叫“铺材”。儿孙们小心翼翼地将故者安放在棺中,盖上被子,并在旁边放一些衣服,或者故者生前爱好的物品,然后再盖棺。许多地方,这时棺不是全盖严实,留着一条缝,待出殡前再全部盖上,俗称“杀棺”。入殓后,在棺材外头设灵桌,摆供品;放泥盆,焚烧黄纸用;点长明灯,有的叫引魂灯。实行火化制度之后,农村一般还是将故者从灵床子上抬入棺内,待出殡那天,从棺中抬出火化,再将骨灰盒放入棺中。有的地方,将骨灰用红色包袱包好置入棺中。城里人一般是直接将骨灰盒安放在墓穴中。
临沂丧葬礼仪:送盘缠
送盘缠就是给故者送去阴间路途上的费用和乘坐的工具。这一仪式大都是在出殡前举行,有的在出殡的当天,有的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而有些地方则在埋葬后的当天下午或晚上举行。地点多数在土地庙子前,有的也选在村口或者去故者坟地的路上的空场地。参加送盘缠的大都是自家的人,有的亲朋好友也参加。送盘缠要摆纸扎,主要有轿子、轿夫、马、牛、马童,作为交通工具和服侍人员;钱箱装有黄纸作为路途费用;还有的地方扎制天地、玉皇、家亲、亡者牌位,以期天地、玉皇、家中以往去世的亲人对刚亡故的人多加照应,同时也保佑活着的人幸福平安。要摆供桌,点香焚纸。有的地方先给纸扎开光,就是用大针扎几下纸人、纸马等,这样才能有灵性。然后磕头祭奠,由专人念路引,这个路引类似去阴间的通行证,主要是说明故者的家庭住址、寿终时间,称赞其生前为人,介绍去阴间所带的人马、钱财等,寄望途中免受强神恶鬼的侵扰,一路平安到达目的地。之后,故者的长子或法定继承人为其指路,并念叨祝语,主要是祝福一路走好。指路的同时焚烧纸扎、黄纸以及故者生前穿戴过的衣物。有些地方还有一种风俗,送盘缠的孝儿、孝女们在回家的路上不能哭,说什么如果被亡灵听见哭声会留恋家人就不能按时启程去阴间。
临沂丧葬礼仪:出殡
出殡也叫送殡,有的地方也叫拉棺。旧时,富贵人家程序繁杂,一般人家,则比较简单。出殡这天是半天客半天殡。中午故者家里招待吊丧的亲友,席散之后出殡。在境内南部县区,出殡的时候,故者本族的,甚至本村沾亲带故的,都要到故者家中帮忙,都在故者家中就餐,有的上百人,多者几百人。出殡过程中,第一个重要议程叫“摔老盆”或叫“顶老盆”。举重的(抬棺材的人)抬起棺材的同时,在执事的指挥下,由故者的长子,长子不在的由次子或长孙,没有儿子的则由过继人,或故者的侄子,将泥盆摔碎。这里的说法一种是摔老盆故者就能把钱带到阴间,另一种是这个盆是故者的饭碗,摔碎了死者到阴间才能有饭碗。之后行“路祭”,负责出殡的执事,指挥抬棺人员将棺材抬至街头或村头宽敞的地方,摆上祭桌,开始行“路祭”。这是生者向故者最后告别,哭的最为伤心悲壮,儿女们都要亲自上供桌前夹供品,边夹边念叨,意思是让故者吃好喝好早上路。至亲们在执事的吩咐下都要一一向故者磕头祭拜。祭毕,起棺送往墓地安葬。这时,至亲女眷返回,不去墓地。由故人的男性子孙护棺到墓地,如果路途远,中间需停歇的,每次都要就地焚烧黄纸以祭路神。到墓地后,孝子们清扫墓室,放置粮食、钱币等一些殉葬品,接着下棺,填土、埋棺、筑坟。之后,烧纸祭拜,并将吊丧手中拿的哀杖(一般用高粱桔扎成,一米长左右),插在新坟的周围。有些地方,清扫墓室放在出殡前,由挑汤罐的人带领故者的儿媳妇、女儿专程去办这件事。先是由参与者向墓中放一些钱,故者儿媳妇到墓中清扫,并将这些钱交给挑汤罐的作为其劳动报酬。完成了这一程序,才能出殡。
在临沂自古以来延续了土葬。因此,选择墓地(也叫林地)比较讲究,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习俗。旧时,直到解放初期,在一个村之内,一个家族或家庭都有自己的一片林地,这些林地都是找风水先生看过选择的,许多都是依山傍水,或者地势向阳等风水宝地,林地里面都种植松柏树,一块坟地就是一片树林。七十年代,推行公墓,一个村选择一块墓地,村上的人死了,无论哪族哪姓都到公墓埋葬。八十年代后,火葬普及,改土葬为祠堂,以村为单位,建一处公共祠堂。死者火化后骨灰盒放到祠堂里,专人看管,这一习俗维持时间较短。从九十年代开始,逐渐又恢复了土葬,死者火化后再放入棺木中埋葬。原来在祠堂中的骨灰盒,又移了出来,重新土葬。目前,乡下的祠堂已名存实亡,有的已经坍塌。墓穴选择,在当地讲究风水,请风水先生现场勘查,划出墓穴具体方位。两种情况,一种是,病危或咽气后,请风水先生确定,随挖穴随埋葬;另一种是,当家中老人年过六十后,就请风水先生选择墓穴,并择吉日挖穴建墓,俗称“砌坟”。旧时,只有富贵人家有条件“砌坟”。现在,农村也非常普遍。村上有专门砌坟的工匠,一般在吉日的前一天,备好沙子、水泥和砖块等所需材料。吉日这天,一大早就挖穴,将穴用砖垒砌起来,夫妻和墓的,一块并排砌两个。“砌坟”讲究当天挖穴当天完工,一气呵成不得过夜。垒砌好的墓,一般让家中老人亲自看一看,已达满意,使之放心。然后将墓穴填土隆起。待百年之后再将土挖出,按棺下葬。
旧时,故者的棺材一般是在生前做好的,当地称打寿板做合等,多数在五十岁以后开始打寿板,打好的寿板停放在闲屋里,这也有个说法,早打寿板能增寿。另一方面,也以防急用时来不及。现在多数时病重或病危时,直接到棺材辅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