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丧葬习俗 总的来说 越来越简化了 没有那么多的繁礼了
原标题:老家的丧葬习俗,总的来说,越来越简化了,没有那么多的繁礼了
近日,由于天气的骤然转凉,
许多老人 都离世了。
这整个的过程叫“治丧”。湖南俗称“老了人”,又叫办白喜事。
本为哀,何言喜?
因古人认为人死是“驾返仙乡”、去极乐世界“再造辉煌”。
丧事文书悉用白纸,槽门上悬白纸墨书“当大事”;屋内做法事、佛事,行儒礼,热闹隆重;屋外鞭炮声声,气氛肃穆,故名白喜事。
亲友闻讯噩耗自动帮忙料理,叫“帮忙”。
听到铳响,叫化子纷至沓来,所谓“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
至于说到现在的丧葬习俗,随着时代的前进,也来了不少个与时俱进。
总的来说,越来越简化了,没有那么多的繁礼缛节了。
首先从治丧的时间上,就大大的压缩了。
封建社会办趟丧事往往要7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现在大多就7天内就办妥了。
(主要看各个家庭的经济实力来看)
过去祭悼者多是送祭幛,发展到七、八十年代的祭堂内挂满了绸缎布料、丝被被面。现在以现钞为主,辅以花圈鞭炮。
过去的孝子孝孙要披麻戴孝,现在的孝服也简化了,一个是麻布基本上少了了,头上和腰围上的棉花绦子,孝棍和赤脚草鞋也少了。倒是很看重“孝子磕头”的礼节的。
还有一桩演变,在治丧期间,为了昭告四方,也是为了造出一点动静和气氛,统统是用鸣铳报丧的方法。
所谓铳,并非鸟统,而是相当于礼炮性质的“三眼铳”,其一端为木柄,另一端为钻有品字形洞眼的铁质铳管,用时在眼内筑以硝药、黄土和引信,对天燃放。
说得很多,却往往是挂一漏万,因为我毕竟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下面就用我照的一些现场照片来边看边聊吧,
唱孝歌
亦称“哭丧歌”、“孝歌”。由人用本地话哭腔唱念出来。
孝子通宵守灵,俗称坐夜。
唱“辞别歌”,唱逝者生平,更是催人泪下。
丧 酒
过去流行这么一句俗话:“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就是指治丧期间,吊唁宾客络绎不绝,丧酒有多达几十席甚至百余席的。丧酒我们这方俗称吃“大盘”。
祭奠 祭奠,从“上材”到出院的时间,因贫富而相差甚远。贫者3天甚至一天即“人士为安”,富者有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才葬的,多数为5-7天。入硷后,立扎孝堂,罗孝帷,点长明灯。子媳头戴孝帽,身着麻衣,腰系草绳,脚穿草鞋,手柱孝棍(糊以白纸的竹棍或桐木棍),孙辈及其他家人均穿白衣,鞋面缝白布。亲友来吊唁,不论年长年幼,孝子均下跪相迎。女眷每日早晚到孝帷内嚎哭一场,俗名“闹丧”。
做道场
又叫法事。将音乐与开坛、念咒、诵经、请水、告庙、开方、破狱、解结、安神等等过程相结合。民国以前,道场做5-7天,需道士9-11人,后多做3天,所谓“三日四夜道场”。做佛事即念经,边念边敲木鱼。古人迷信这些活动可超渡亡魂,使之免受地狱之苦,降福子孙。行儒教即请礼生喊礼开祭,有朝奠、午奠、夕奠、家祭、客祭之分,读祭文时抑扬顿挫,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有的地方每晚家祭之后,有绕棺习俗,所有在堂男宾各持一根香,由人带领,围着灵柩转围,口诵《正气歌》等。
出 殡
当地叫“上山”。出殡多在辰时。拾柩者俗称“金刚”,有8人、16人甚至64人、128人之多。(下面那张“人事表”显示是18人)。殇夫抬棺起步,道士用脚将搁棺材的长凳打倒,并在棺后撒马粮念词,送至大门外,将手持的净水泼掉,立即将碗用力打碎,俗称“打煞”。与此同时,由香烛(打点菩萨的佣人)燃纸钱、香烛、并杀雄鸡抛地,如鸡头向外,碗打得越碎越好,预兆吉利。此时坪内人头攒动,统炮喧天,哭声动地,鼓乐齐鸣。送葬队伍不走捷径,而是绕路而行,沿途众多亲友鸣炮相送,有的甚至设路祭,此时孝子要下跪,并备手巾等礼物答谢。
买路钱 买路钱。丧葬习俗。流行于全省各地多民族中,尤以农村盛行。人去世后,出葬时灵枢所经之地,一路上每隔几步丢钱纸一张,烧点酒精,为向阴间买道之资,避免阴间路鬼栏道,死者不得安宁,称“买路钱”。此俗纯属迷信,却延续至今。
灵 屋 又名冥屋,还有金山银山。
相传起源于三国:周瑜作古,孔明梦见他披发仗剑呼喊:“还我荆州!”
孔明自此胸痛不宁,乃召工匠作一纸扎荆州城与祭文同焚,是夜即心静神安,从此民间渐有此习。
本地扎的灵屋,均为楼堂亭阁,雕梁画栋,前有八字门,后出西湖景,中有回廊,室内床柜桌椅锅碗瓢勺一应俱全,大门上有“阴阳同日月,天地共乾坤”之类的联语,堪称艺术品,惜乎付之一炬。现在灵屋也“现代化”了,家用电器、手机、电脑、轿车等一应俱全了。
总的来说,该讲的都讲的差不多了,以前还有用糯米黏的凤凰啊,老虎之类的小玩意,也用来送葬,不过现在很少见了。
至于一些细节,什么,噙口钱,隐身草,苫脸纸,看丧鸡,勾穴地,穿堂窑子,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
最后,祝愿所有在天堂的人也能一直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