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尚红习俗
莆田人每逢喜庆之时,总喜欢用红联、红包、红灯、红布、红索、红线……这一切都离不开“红”。莆田人就有尚“红”习俗。
莆田尚“红”习俗,是指莆田人对红色特别喜爱的一种习俗。盖房上梁时,梁正中悬挂红布和“金袋”,内装五谷种,左右两边持上红灯笼。
莆田线面,又细又长,离顶端折叠处五公分左右,一定用一根红线捆扎,叫“索面”,谐音为“赐命”。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种包馅的圆形食物,然后染红,蒸熟后成“红团”。新春初一早,亲戚朋友互相拜年,祝贺新年如意,主人会送福桔一双,表示吉利。还有一种乡俗,就是如果一方做了错事,或冤枉人家,误伤人家,当事者要拿一块红布,沿路鸣炮,到受害者家中赔礼道歉,俗称“挂红”。新船下水时,船主备办礼品,奉祀妈祖神像,并取鸡冠血泡朱砂,为船头龙眼点睛,俗称点眼。
农家卖耕牛,主人必在牛角上系一块红布,俗称“挂红”。耕牛将死,农家也给牛角“挂红”送终。卖马则在马铃旁边“挂红”,卖羊在羊脖子“挂红”,过年时准备“辞年”的羊牯也要“挂红。
谁家遇上结婚、寿筵及节日庆贺时,要在门口两侧贴上用红纸写的联对,门口之上,张挂红灯或姓灯(其中“白地”姓字一定用红色写成),成年妇女要穿上红衣,所用物品多为红色,甚至供品食物表面,也要染上红色或贴上用红纸剪成的“花盒花”。
红轿,俗称“新妇轿”,轿顶饰有四条龙,古时又称“銮驾轿”。传说是唐代莆田出了个江梅妃,赐家乡女子出嫁均可用銮驾轿。披围红绸,以示吉祥。新娘用的红色罩头布俗称“新妇罩”,带着“新娘妈”,由媒人引导,被抬往婆家。
男女定聘时,双方通过媒人互送红纸庚贴。庚贴写明婚嫁男女的生辰放在灶头香炉下或箸笼(插筷子的筒子)里,经过三日三夜,若家里没有发生什么事故,即认为此女能够服家。送嫁时,女方亲友为新娘赠送红花、香粉等礼品。婚礼时,床前悬挂五子登科“红灯”一对。婚筵设在厅堂,门楣上横挂长幅红绸,门框贴上头帕(俗称“新妇罩”)罩面。新婚闹洞房,第一个节目多是挂出灯,俗称“抱出灯”、“灯”谐音“丁”,“出灯”即“出丁”。婚后第二日,新娘新郎回娘家(亦称回门),娘家设午宴款待,并回礼送雌童鸡一对,红纸封腰的整株甘蔗一对,在结婚时,一定要穿红色,同时还要举行一种用红线系双方之脚的仪式,俗称“红线相系脚”。妇女生下孩子之后,小儿满月,不论是男是女,当事者要用红颜色染好煮熟的蛋,俗称“红蛋”,和“五色线”,分送给亲戚朋友。小孩(未满15岁)作客,主人要包红封(用红纸包钱)“挂月豆”。在向他人赠送钱财、礼物时,一定要用红纸包封,或在原物上贴一小块红纸,俗称“红包”,表示贺喜。"
莆田常用的香和烛大多是红色的。如今,在用电照明的世界里,红烛还是为人们所喜爱的,逢年过节,在自己的厅上或房间里点燃一对对的红烛,插在各种各样的烛屏上,灯火辉煌,也给人们增添了节日欢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