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式情人节?
今年七夕是哪一天?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式情人节?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七夕节”的起源与具体节俗
七夕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起源很早,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典籍中,诞生于西周时期的《小雅·大东》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大概意思是织女星每天七次运转,牵牛星闪闪发光。这是牵牛星与织女星,二者第一次出现在典籍中。
如今很多商家总是会把七夕节跟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在一起,以此来证明它是中国传统情人节的重要佐证。
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史籍的考证不难发现,历史上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不是纠缠在一起的。西周时期的织女和牵牛还没有谈恋爱,它们本质上还是两颗星辰。
牵牛和织女发生情感交集,最早有相关文献记载是在战国末期秦朝初年。
《秦简·日书·甲种》:“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
所以这个时候还没有关于牛郎织女相会日子的记载和传说,戊申、己酉是几月?都没有记载,不太可能有明确的七月七日之说。
到了秦汉以后,对相隔银河的织女星和牵牛星,人们附会了不少神话传说,产生了许多与之有关的民间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明确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值得注意的是,七夕节在我国传统古称是“乞巧节”。
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社会里,纺织是妇女们为家庭经济生产中做出贡献的主要手段,为“乞巧”习俗的盛行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乞巧节已经转变成七夕节,其活动内容日益丰富。
这一时期的牛郎织女不是两颗星辰,而是一对苦难的夫妻,每年相会的日期已确定是在七月七日。
至于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为什么确定在七月七日,可能是源于人们对“七”这个数字与重数的崇拜,就像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等。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的人们确定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相会之后,却只是祭拜一下织女,然后年轻女子们就去穿针乞巧、祈愿。
在七夕节的节俗活动中,织女是核心形象,七夕节的主角也只是女子们,并没有男子,更没有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地上男女情人相会的情景。
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式情人节?
七夕节起始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七夕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织女的诞辰。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对月穿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